自主创新的过程注定困难重重。一年时间里,任文广带领研发团队先后设计了超3600张图纸,使用零部件上万个,终于搭起了样机,进入了实验阶段。
2018年7月20日,他们开始第一次样机测试,实验中,库内温度逐渐下降,大家都紧张地盯着显示屏,-40℃、-60℃,当接近-80℃时,“滴,滴…”刺耳的报警声突然响起。这是怎么了?
时值盛夏酷暑,室内温度达到40℃,可是库内温度接近-80℃,作为项目带头人,任文广来不及多想,立即穿上厚重的棉服,带着3层口罩,套上防寒手套,从仅有半平方米的洞口钻进库内,经过仔细排查,发现是机器人导轨因低温变形被卡住。原来,原材料及存储结构在超低温环境下会因“热胀冷缩”而变形,很多材料在深低温环境下还会变脆。
那段时间,任文广满脑子想的都是导轨变形,耐低温材料问题!为了寻找到耐低温材料线缆,任文广观察了引进的国外设备,但他发现这些设备上去掉了线缆标志,根本辨别不了是哪家供应商。为了找到合适的线缆,他们尝试了很多方法,寻访了几十家国内顶尖高校院所,最终凭借以往服务航天项目的资源及经验,终于找到了应用在月球车上的材料来替代,耐低温材料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