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的青岛
车流量如潮水般大幅攀升
跨海大桥上车流如织
丹山大桥迎来出行高峰
面对激增的交通压力
这些大桥始终“从容应对”
背后的关键
正是海纳云量身打造的数字化升级方案
助力青岛城市桥梁
稳稳守住安全底线
传统管养模式中,桥梁主要依靠养护维修部门人力巡检,即通过人工巡查或者车载设备记录的方式进行记录并上报,除了要及时发现桥梁自身的损伤和老化病害外,还要对桥梁的异常状况和潜在风险进行判别,保障交通安全。
但随着桥梁管养需求的日益复杂,这种“人工巡检+定期维修”的模式,已难以满足要求:
如何让桥梁更安全、更智慧?答案是:为桥梁装上“心脏”。
分布在青岛各区的诸多城市桥梁,覆盖城市主干道与交通枢纽,是城市运行的关键节点。
海纳云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全维度、全天候、全生命周期的整体桥梁监测解决方案,打造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青岛样板”。
在每座桥梁的关键部位,海纳云部署了温湿度传感器、光电挠度仪、三轴振动倾角仪、裂缝计、视频AI监控等智能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桥梁振动、位移、裂缝、温湿度、交通荷载等核心指标,如同为桥梁装上了“神经末梢”。
所有感知设备采集的数据,实时回传至青岛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平台。这个由海纳云打造的“城市桥隧大脑”,融合BIM模型、AI算法与大数据分析,系统自动识别、自动预警,实现“精准溯源、主动防控”。
在大桥的主梁下,三轴振动倾角仪正24小时监测结构振动数据;
在大桥的桥面下,光电挠度仪实时捕捉桥梁形变;
在大桥的支座旁,温湿度传感器与振弦应变计协同工作,记录环境变化与结构位移……
......
海纳云整体桥梁监测解决方案,创新三大模式,正让桥梁迈入“智慧管养时代”。
智能设备采用“自采集、无线信号传输”的模块化设计,不需要大量挖沟架杆,大大降低安装工作量,又能在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下保持稳定运行,真正实现 “监测不打烊”。
打开平台大屏,城市桥梁的关键指标清晰呈现,一旦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触发预警。更智能的是,预警发生时,桥面视频监控相机联动捕捉报警时刻的交通状况,快速溯源,让养护工作从“被动抢修”转向“主动防控”。
不仅能监测结构,视频AI算法还能采集车辆基础数据,识别交通事故、道路泥土抛洒等多类场景,推动桥梁养护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预警”。
从青岛样板到全球复制,从一座桥到一张网,从人工巡检到AI守护,海纳云整体桥梁监测解决方案正重新定义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方式。
该方案自2021年3月在青岛率先试运行,从打造首座智慧桥梁样板起步,随后成功复制至哥伦比亚,继而推广至美洲其他国家,如今又回到青岛本土深化拓展,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海尔方案”。
城市桥梁的数字化升级
不仅是技术的落地
更是对城市安全承诺的践行
海纳云用数字赋能
让每一程都安心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