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站在我面前的人又是谁,为什么这个陌生人对我发出种种‘指令’?”
世界上有将近 5500万人,每天早上醒来都要面对一个相似却疏离的世界。这种让人“慢慢忘了全世界”的病,名字有点绕口——阿尔茨海默症,我们更常听到的说法,是“老年痴呆”。
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统计,我国现存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占全球总数近30%。与这个庞大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人对这个“记忆杀手”的认知,仍停留在“有所耳闻”的表层。
如何穿透认知隔膜,让社会真正“看见”这群渐次模糊记忆的生命,这或者需要汇聚整个社会的力量,9月底的一场直播让我们从中看到了端倪。
这是在第32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当天,由海尔集团联合央视发起的公益直播,主题名为“看见阿尔茨海默”。
一场特殊的公益直播,吸引了4500万人观看
这场直播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卖,也没有故作神秘的产品破价,有的只是企业家、专家学者、志愿者、媒体人、病患家属共聚一堂,在科普之中传递出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相关内容的覆盖人数近4亿人,刷新了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症的集体认知。
很多人由此追问:在注意力稍纵即逝的时代,“如何让‘看见’转化为有力支撑”?直播嘉宾里,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可谓一个相对特殊的个体,既非家属亦非行业专家,却代表着这个群体将这场直播搭成平台,链接企业家共情、企业创新力与社会关切,构筑起商业力量倾力参与非商业化社会公共价值的舆论场域。
“家里有失智老人,海尔未来在健康领域会不会推出居家认知训练设备或者非药物干预方案?”“家中老人买菜时走丢,海尔有没有轻便的适合老人使用的定位设备?”……
这是周云杰社交账号评论区里的声音。出于对海尔大健康业务的寄望,再加上对周云杰本人的信任,一些深受阿尔茨海默症困扰的用户直接向他求助。
在周云杰的骨子里,始终关注的是“人”:对员工,他倡导大家从打工人转变成创业者,真正能够发挥价值;对用户,从业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走访用户。有了社交账号后,仔细阅读社交账号的用户留言、研读用户的真实反馈,这些常被归于运营末端的工作范畴,他会“看见”,去“洞悉”。他被网友称为“许愿池老总”,不仅关注用户反馈本身——比如三筒洗衣机这种具体生活场景需求,更会深察其评论区外、家庭脉络中未被言明的痛点。
在直播现场,当北京大学胡泳教授作为照护者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时,周云杰深刻共鸣,他补充道:“大多数病人能够对照料有所回应,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和照护者却很难交流,他们不理解,甚至会抗拒这样的关照。”
直播现场,嘉宾讨论阿尔茨海默这一公众议题
这种细微的体察和共情,其实正源于海尔和周云杰价值观中深刻的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不止于响应用户需求,更在于照亮生活褶皱中的真实处境。周云杰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最大的困境之一就是匮乏的社会性关注:患者亟需的,不仅是企业、企业家的个体援手,更需要整个社会层面去了解他们,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企业家的登场并非为了“代言”,而是用平台将注意力精准聚焦在“沉默群体”身上,推动议题从“被看见”迈向“被重视”。周云杰并非专业医学背景,但他的发问与共情直指资源配置的核心逻辑,那就是公众的集体认知影响资源的流向与政策的优先级。
阿尔茨海默症长期面临的资源困境与进度迟滞,其根源之一,正是社会层面的认知偏差——它被囿于“个体家庭的隐痛”范畴,其作为重大“公共健康挑战”的本质属性未能被充分正视。
每一个阿尔茨海默患者背后,还有一个陷入照护困境的家庭
面对这类长期处于视野边缘、亟需系统破局的复杂议题,具有资源整合与社会动员势能的企业家角色尤为关键。他们的深度参与,如同一枚催化剂,有助于加速刺破议题沉寂的社会坚冰,弥合信息与理解的鸿沟,凝聚多方位力量。
这场聚焦阿尔茨海默症的公益直播,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涟漪不断。全网高达4500多万的观看量,节目话题多次登上热搜,互动内容、衍生话题围绕它展开......
然而,这或许只是开端。企业家精神的温度,体现在对人的尊重与对场景的理解,而企业家能力的高度,则体现在把注意力转化为基础设施的能力。在“看见阿尔茨海默”的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从单点活动到系统协同的跃迁:既不回避技术与商业的现实限制,也不抹去人文关怀的细微温度。
周云杰在直播中向公众系统地阐释了自己思考的“破题思路”。他提出的“智慧照护生态”,一方面,赋予患者“自主”能力,助力他们实现自我管理;另一方面,从照顾者的角度出发,切实减轻他们的负担。其本质在于,推动科技产品从“可用”向“好用”跨越,将 AI 与家庭医疗深度融合,让适老科技自然且无缝地融入日常照护之中。
以实际场景为例,对于病情相对较轻的患者,智能手环、手表可实现精准定位,电子围栏则能在患者超出安全范围时及时报警。针对现实中的患者往往对穿戴设备存在抵触情绪的难题,企业便灵活创新,将设备设计成首饰或其他便携物品,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此外,周云杰描绘了陪护机器人的美好愿景,它能模仿家人的声音和姿态与患者亲切交流,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慰藉;专门的外骨骼机器人可助力老人康复行走;还有更多旨在减轻照护人员负担的机器人正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面临着认知退化、行为变化以及慢性病风险增高等诸多复杂问题,仅靠日常的家庭照料远远无法满足其需求。简言之,仅仅依靠“家里有人帮忙看护”是远远不够的,更为理想的方案是辅以持续的医疗评估、功能康复支持以及行为与心理干预,而这些都离不开与医疗体系的紧密连接。
这恰是周云杰推动该社会议题破局的关键一环——构建医养结合的社会照护体系。他称,海尔始终深度聚焦阿尔茨海默症全周期状况,从早期预防到晚期悉心照护,力求让关怀不再囿于家庭,转而获得社会照护体系的坚实支撑。
直播前,周云杰与主持人走访了海尔旗下的上海徐泾镇养护院,与病患、家属以及医护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通过这次实地调研,他对“医养”结合的照护模式如何更高效地运行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他提到,海尔创立的海医汇平台,犹如一座连接多方资源的桥梁,一端紧密连着前端的最新科技成果,一端精准对接临床的实际需求,中间则凭借强大的产业转化能力,将科技创新与临床实践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将美好的愿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
从本质上来说,周云杰的这种破题思路,展现了企业家责任在推动复杂公共议题解决过程中的深刻拓展与升华。它不仅从提供优质产品的初级阶段,迈向提供有温度解决方案的进阶之路,更升维到了参与构建可持续社会系统的高级层面。
商业领域的注意力能力与技术能力,正是公共议题所稀缺的。企业家参与公共议题,经常遇到两道门槛:第一是动机质疑,第二是方法失配。前者担心“公益营销化”,后者担心“技术与真实场景错位”。
破局的关键在于角色再定义,企业家不只是“资源提供者”,更是“生态组织者”。
其实,当周云杰将直播的镜头精准聚焦于阿尔茨海默群体时,这一行动所蕴含的意义,早已远远超越了直播活动本身的范畴。从社会视角审视,这无疑是一场企业社会责任的深度践行与生动示范。
企业家凭借企业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成功地将原本被边缘化的个体困境,纳入到公共议程的核心领域。又以科技为纽带,以公益为桥梁,创新性地展示了多方协同应对社会挑战的全新模式,为更多企业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树立了标杆。
周云杰所推动的这一系列举措,其内核并非简单的“一次性”慈善行为,而是以企业家的视角,驱动着一种“生态式破局”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是本质上是推动体验创新、平台开放和生态共赢的综合性解题思路,旨在构建一个可持续、多方共赢的社会公益生态系统。
正如大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互依存、共谋发展一样,如果所有企业都以“生态共赢”为目标,共同参与良性社会系统的建设,其间释放的能量将足以解决更多如阿尔茨海默症一般的复杂社会难题。
这或许也是周云杰一直以来坚持“生态主义”的深层次动因所在。
一场直播,从个体病患的深切共情,到推动社会系统的整体升级,也让我们愈发清晰的感受到:真正的公益从不是单点突破,而是通过持续深耕构建社会进步的“基础设施”。这种将产业能力转化为社会变革力的探索,或许正是企业家精神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