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打造像时钟一样的创新体系,全面应对每天都存在的危机
尊敬的姜书记、姜省长、各位领导:
大家好!
首先感谢授予海尔“功勋企业”的荣誉!感谢省委、省政府多年来对海尔发展的支持!我认为:成为功勋企业,就是要为社会作贡献,建功立业,多缴纳税金,多增加就业。危机到来的时候更应该如此。
这次大会,大家关注的一个共同话题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振兴工业。
我个人理解:面对金融危机的“冬天”,企业最起码是要“过冬”;再进一步是能“冬泳”;最高目标则是“基业长青”。下面,我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海尔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和探索:
第一,要想顺利“过冬”,首先要创造丰衣足食的条件;
第二,要想能够“冬泳”,意味着要有超强的竞争力;
第三,要想实现基业长青,则需要打造像“时钟”一样的长效机制。
一、要想顺利过冬,首先要创造丰衣足食的条件
在金融危机的环境里,企业要想“过冬”,就是两条:丰衣和足食。“食物”就是订单,“衣服”就是现金流。没有订单就等于没有“食物”,不饿死也会饿晕;有了产品却不能迅速变现,成为库存,没有了现金流,等于没有“衣服”,还是要冻死。
在金融危机中,企业从哪里获取订单?我们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服务“老外”和“老乡”。“老外”就是海外用户,“老乡”就是国内用户。具体而言, “海外市场要升级、国内市场要深入”。
针对“老外”,海尔从创牌的思路出发,坚持“出口创牌”而不仅是“出口创汇”,通过自己的客户网络持续获取订单,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不至于受制于人。
有的OEM厂商只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金融危机一来,海外订单下降,厂子只能关门。
海尔开拓国际市场时,始终坚持做自主品牌。我们提出了“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思路,从出口、到当地化生产、到成为当地品牌,逐步升级。海尔深切体会到:只有建立全球化的网络,成为了全球化的主流品牌,才有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能力。比如:人民币升值后,出口成本升高,但因为海尔在全球有29个制造基地,所以能实现了最大化的当地化采购、制造、配送,避开了汇率风险。
更重要的是,有了全球化的网络后,能更快、更准地掌握本土用户的需求。比如:在国际主流市场的美国,海尔设计了700升容积的大冰箱,有一个抽屉能放下一只完整的火鸡,很方便美国用户过感恩节。
这样一来,即使金融危机来了,也仍然有持续的海外订单。2008年海尔在海外市场的总体业绩提升了8%,其中“海外生产、海外销售”这一部分的增长超过了20%。
针对“老乡”,海尔抓住“家电下乡”机遇,为农村用户提供“三到位”的服务。
一是产品设计到位:从产品上适应农村用户要求,在功能上做出各种改进。
“家电下乡”绝不是简单化地把在城市销售的产品卖到农村去,而是要真正满足需求,为农民服务。
比如说:农村老鼠多,喜欢啃家电的电源线绝缘层。农村以前是土坯房,大老鼠能出入,现在是水泥房,只有小老鼠能进屋。海尔专门把家电后盖板改成了特殊防鼠板,4厘米的小老鼠也钻不进。
农村的洗衣机大多放在室外使用,海尔研制出抗冻、防晒外壳,解决了室外使用环境恶劣的难题;
农村没有避雷设施,而且电视信号弱,海尔推出了“防雷击、防信号弱”的电视;
农村的一些奶牛场,奶牛需要饮用温水提高产奶量,但有的农村没有自来水,无法安装普通的热水器,海尔设计了一种不需要自来水也能正常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目前已经获得天津市武清区多家奶牛场的批量订单;
这些创新,对用户来说已经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能解决他所遇到困难的解决方案,所以很受欢迎。
二是服务到位:从方便农村用户出发,建设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为农村用户及时提供服务。
目前,海尔在全国建立了6000家专卖店,做到了“销售到村”,农民在村头就能买到海尔家电;
海尔的物流网络已经延伸到全国的城市和乡镇,能“送货到门”,24小时内送到每一个家庭;
海尔整合了全国县城1000多家星级服务中心,能“服务到户”,24小时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这些网络都让农村用户切实享受到“家电下乡”的方便与实惠。
三是要完善13%的补贴争取当天兑现的流程;而不能简单地利用政策卖货。
在“家电下乡”中还有一个新问题,就是农民领取13%补贴的手续比较复杂,不能及时拿到。为此,我们正在主动与农村信用社联合,制定了一个办法,让农民在买家电的当天就可以拿到补贴。
目前,在“家电下乡”的拉动下,海尔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大幅增长,并且还会有更大的潜力。
针对现金流,海尔将应收账款打包,由国际银行机构代理,实际上起到了优化客户关系的作用。
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出现海外应收账款。海尔现在创新了一种运作模式:把应收账款打包,由国际化的银行机构代为处理。这样做,实际上起到了优化客户关系的作用,可将一些在银行机构信誉不好的客户剔除掉。
二、要想能够“冬泳”,意味着要有超强的竞争力
一是海尔从“砸冰箱”到“砸仓库”,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最近,有媒体说:20年前海尔砸冰箱,20年后砸仓库。砸仓库,是指海尔取消库存,实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砸冰箱是进行质量创新,砸仓库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什么是商业模式创新?我理解,就是怎样为客户创造价值。最近的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重塑商业模式》的文章,将商业模式的要素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导向。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有的企业库存增加、有的企业应收账款增加。对此,海尔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这是一个看似两难的挑战:既要零库存,还要高增长。但只要你提供的方案是客户需要的,就不是两难了。
海尔在1998年就在中国市场率先实行“现款现货”。当时也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因为当时的形势没有一家企业认为有必要这么做,但是我们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仅这一做法,在这次金融危机到来之际,就避免了很多损失。去年7月,我们在现款现货的基础上,又提出防止“两多两少”:防止库存多、应收多、利润少、现金少。具体措施就是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取消仓库。
二是要创造用户需求,获取有价值的订单。
这几年来海尔确定的发展标准是:利润增幅达到收入增幅的2倍。2008年海尔集团利润同比增长20.6%,利润增幅超过收入增幅的2倍。这说明订单的价值在提高,即为用户创造了他们需要的价值。
为什么需要这样调整?因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竞争环境的恶化,一些产品不是用户真正需求的产品,必然导致库存、应收账款增加,发展速度越快则风险可能越大。因此,我们进行了流程创新,以便更快更准地满足用户需求,保证获取到的订单都是真订单,把以前不盈利的订单都去掉了。
三、要想实现基业长青,则需要打造像“时钟”一样的长效机制
美国有一本管理书叫《基业长青》,书中有一个观点说: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做“报时人”,而要做“造钟师”。海尔目前在探索“自主经营体”,期望建立一个像时钟一样的创新机制、长效机制,让员工主动去创造客户价值,自主地核算投入产出。
为什么一定要有自主经营体?原因在于:时代在变,企业在变,内外两重因素逼迫我们必须这样做。
从内部来讲,海尔原来几百人,现在超过6万人,发展速度比较快,带来一个问题:大企业病。企业过去的组织结构是层级管理模式,带来的问题是每个人没有非常明确的市场目标,甚至扯皮。
从外部来讲,过去是传统的工业时代,对市场的反应可以不必太快,因为那时企业说了算。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用户说了算,企业只能是被选者之一,如果不直接面对市场,一定会被用户所抛弃。
如果建立了这样一种机制,就会让整个企业像一座时钟,在目标的驱动下自运转,每个员工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达到像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得那样:“组织的目的就是让平凡的人干出不平凡的事”。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海尔的“自主经营体”在应对外部市场竞争中已经初步显示其积极作用。员工中出现了一些主动核算投入产出、主动为客户创新的故事。
比如说:在海尔手机部门有一个专门为印度大客户成立的经营体,将原来分散的、割裂的部门在同一目标下成立一个共同的团队,为当地的用户创造有价值的手机,2008年仅向印度市场出口就翻了一番多,达到近400万台的CDMA手机。
通过以上系统的创新,我们在金融危机形势下依然健康向前发展。同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海尔要在信息化时代更好的发展,必须转型,转变增长方式。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力》一书中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发展,通常有四个阶段,即: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全球化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大量的来自欧美的定单,但大多仍停留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依靠劳动力成本低和廉价资源生存,如果不加快提升竞争力,将无法应对随时都会到来的下一次危机。
怎么转型?转向哪里?我们认为:海尔只有加快从“制造业”转型为“制造服务业”,不只是为用户提供单一的产品,而是为用户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才能赢得持续发展。
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省委、省政府密切关注,行动迅速,在第一时间派有关部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遇到的困难与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帮扶企业应对危机的措施,给予了企业巨大的关心与支持,让企业倍感温暖!
在这里,我代表企业向省委、省政府表一个态:
面对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我们一定将当前危机转化为创新转型的时机,进行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归结一点,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创造客户价值为中心,以此使全省工业走在全国前列,使全省的工业从品牌大省调整振兴为创新大省!
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在各级党政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创新发展!
谢谢大家!
(海尔集团200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