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因为我自己就是德鲁克的超级粉丝,德鲁克的思想给我的管理带来非常大的帮助,给我们指引了管理的方向。如果说今天我的发言有一个题目的话,那么这个题目就是:“永远的德鲁克”!
我曾看到媒体上有一篇文章,说现在已进入“后德鲁克时代”,意思是德鲁克已经过时了。但我自己的感受是:德鲁克的思想永远不过时。借今天的机会,我把自己的体会通过三个不同的时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1、第一个时期是海尔的初创时期,德鲁克思想对海尔的指点迷津。海尔1984年开始创业,那时中国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我觉得直到现在也没有,我们学习的管理都是西方国家的。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学习日本的一些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如全面质量管理。但是后来我得到了一本德鲁克的书——《有效的管理者》,但后来翻译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是我接触的第一本德鲁克的书。对于这本书,一开始我有点怀疑:到底美国人的著作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我惊奇的发现,这本书里讲的最重要的是观念。到今天为止,对我影响非常深的一句话是:“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中国的工厂最喜欢搞激动人心的事件,比如大奋战、提前多少天完成任务等等,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预算多少天,就应该是多少天完成。我们常常把提前了几个月当作成绩来对待。其实所有事情应像德鲁克所说,按照例行作业来做,而不是把很多事情变成了例外管理。如果一个企业每天都在应付例外管理,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混乱的。
所以后来,我们把企业的管理分为了三个层次,海尔的管理人员考核也是按照这三层来做。最低层次的管理就是“管事”;高一个层次的管理就是“管人”;最高层次的管理是“管机制”。所谓管事,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果是事越管越多、越来越杂、越来越乱。“管人”高了一个层次,也就是找到了这件事背后的责任人是谁,比“管事”要好得多。最重要的是“管机制”,因为机制能使整个企业处于一个有序的发展当中。就像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里所说,好的企业管理者一定是造钟师而不是报时人。但是很多企业的领导喜欢做报时人,自己说是几点钟就是几点钟,但实际上造钟师造出一个时钟以后,应该几点就是几点,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后来我看了很多德鲁克的著作,感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观念。他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观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事实本身,改变的是你对事实的看法。比如一天24小时这个事实不管什么观念都改变不了,但如果观念变了,认为“时间就是金钱”,那么24小时的概念马上就不一样了。所以德鲁克的观念指导我们怎么去看待全面预算、全面预案,怎么事先算赢。直到今天,这一观念对我们仍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按照全面预算的观念把管理归纳成了三个“零”:零库存、零签字、零冗员。
零库存。就是仓库里没有库存,还要保持发展增长,这就要求所有部门都要有全面预算,否则肯定混乱。其实所有倒台的企业就是输在两点:第一点,库存大得承受不了了;第二点,应收多得承受不了了。应收和库存太大使得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造成企业没法生存。所以我们推进零库存,要的是整个体系,各个部门协同起来都要做全面预算。
零签字。一般来说,企业里谁的职务高,谁的签字权利就大,这是错误的。职务高的领导签字之后,下面一级一级都敢签字了。如果签错了,谁负责?没人负责。因为所有人都签字了,最后就是所有人都不负责。所以我们现在推进零签字,不要签字。靠什么做到呢?第一靠全面预算,第二把组织扁平化。《福布斯》(中文版)最近给海尔做了一个封面报道,报道的是海尔消灭中层。其实不是消灭中层,而是中层消失。在海尔扁平的网状组织中,没有中层管理者,每个人都直接面对一线,面对用户。这样一来,还需要什么签字呢?
零冗员。企业越大就越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大企业病的特点之一就是:人很多,但你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不管是否创造了用户价值,都照常拿工资。现在我们做的是战略损益表,把损益具体到每一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损益,谁没有损益谁就是冗员,就应该被淘汰。这样的冗员我们已经去掉了很多了。
所以我觉得德鲁克的观念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四书”《中庸》当中有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也就是我一开始所说的“永远的德鲁克”,德鲁克的观念对企业来讲永远都是实用的。
2、第二个时期是在学习丰田时对海尔的指点迷津。中国企业曾经把丰田当作学习的榜样,其实不光中国企业,全世界都把丰田当作榜样。丰田的看板管理、精益生产、员工参与等等我们都采用过,但是我非常想知道德鲁克对丰田持什么看法。我把所有能收集到的德鲁克的书都收集了,但没有找到德鲁克对丰田的评价。直到后来看到了一本德鲁克的著作《已经发生的未来》。这本书的导语部分有一段话,专门写了德鲁克对丰田的评价。他没有高度评价丰田,他认为丰田没有落实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精髓。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精髓是什么?就是机会公平和个人尊严。目标管理,按照德鲁克的说法就是企业的绩效;自我控制,就是自己怎么在组织里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德鲁克说的机会公平和个人尊严,因为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后来我也到丰田学习过,觉得丰田的管理确实没有体现出这两点,它更多的是执行上级的命令。
2011年,海尔兼并日本三洋白电以后,八个月止亏。原因很简单,人也没有变,设备也没有变,就是改变了文化观念。日本文化是儒家文化的延续,体现为四个字:惟尊是从。谁是尊者,谁是领导,员工就听谁的。我们兼并之后只改了一点,就是从“惟尊是从”改为“惟用户是从”,让每个人都听用户的。这么一变,日本员工很快就把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了。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不能把人当作工具,而应该当作目的。
如德鲁克所说,要把每个人的价值发挥出来,我们进行了管理模式的探索,叫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所谓人单合一双赢,“人”就是员工;“单”是用户,不是狭义的订单,而是用户资源;把员工和用户连到一起;所谓“双赢”,就是员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价值。
今年8月,美国管理学会(AOM)举行第73届年会,邀请我去作主题演讲。他们每年在全球邀请一位企业家演讲,今年之所以邀请我,主要是他们对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的探索非常感兴趣。我在演讲里用到了德鲁克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就应该让每个人都是自己的CEO。意思是要让每个人体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创新。这届年会的主题是“质疑资本主义”。在去演讲之前,哈佛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潘夏琳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她说这次会议的主题非常宏观,海尔把德鲁克的“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CEO”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这句话就是质疑中的资本主义要解决所有难题的一剂最好良药。所以,做企业最根本的就是怎么把每个人的价值都发挥出来。
德鲁克的书很多,我个人感觉其实就是说了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外部的用户,一部分是企业内部的员工,他告诉我们怎么对待这两部分人。
3、第三个时期是在互联网时代对海尔的指点迷津。互联网时代对所有企业都是非常大的颠覆,不光中国企业,全世界的企业都一样,都要从传统企业管理颠覆到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这个时期对我们影响很大的是德鲁克在90岁高龄写的一本书——《21世纪的管理挑战》。《21世纪的管理挑战》这本书特别讲了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应该怎么做,其中有句话非常好: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这句话真是一语中的,互联网说到底就是零距离。因为有了云计算,可以一瞬间上传到云,又可以一瞬间从云里下来,它把很多东西都改变了。
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传统的管理思维,变成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海尔现在探索的是三个“无”。第一个“无”是企业无边界;第二个“无”是管理无领导;第三个“无”是供应链无尺度。
企业无边界。9月份刚刚去世的、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美国的科斯教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科斯定律。科斯定律里说企业是有边界的,但现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是无边界的,因为现在的企业要从传统企业变为平台型企业。美国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曾说现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是“规模和范围”。所谓规模就是要做大,所谓范围就是要做强,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大做强。但信息时代的原动力变成了平台,所以企业要变成平台型企业,平台型的企业是无边界的。比如电商,它没有边界,可以跨界,也可以从商业的平台跨到金融的平台。企业无边界,这对所有企业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管理无领导。原来的企业都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从上往下一层一层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把所有的信息都集中起来分析,然后做出决策,再一级一级贯彻下去。但现在的问题是,最基层的人得到的信息和最高层的人得到的信息一样多,甚至比高层领导得到的还多,所以现在不是信息不对称,而是信息对称。这么一来,等高层领导作出决策一切都晚了,所以只有把组织扁平化。在海尔,员工过去听领导的,现在听用户的,连“领导”也要听用户的,这一变革非常大,我们仍在探索。我们从2005年8月提出来人单合一,一直到今天仍在探索。
供应链无尺度。过去供应链是有尺度的,要求订单必须达到多少的量才给生产。现在是个性化定制,即使用户要一台也要满足,没有尺度。因为原来是企业去告诉用户干什么、买什么,但现在是用户来选择企业。所以现在用户这一概念对企业来讲,一定要加上两个字,变成“交互用户”。交互用户意思是用户要参与全流程的设计。美国人提出,经济的发展是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服务经济,现在发展到了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什么?就是用户要全流程参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营销。这对企业的颠覆也是非常大的。
最后我想说一幅画。美国作家伊丽莎白写了一本书——《德鲁克的最后忠告》,她写这本书后,来到海尔探讨对德鲁克思想的认识。她对我们的探索非常感兴趣,最后送给我一幅画,就是德鲁克的肖像。她说很多人给德鲁克画过肖像,可能画了几百幅,但这一幅是德鲁克最喜欢的,因为他觉得这幅肖像加上了他的性格特点。德鲁克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就是四个字:“谨慎小心”。
“谨慎小心”这四个字和海尔一贯的理念非常吻合,我们一贯的理念是居安思危,“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所以这幅画我非常喜欢,我一直把它挂在我的办公室里,以便每天都能够纪念和瞻仰我心中永远的德鲁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