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引起了人们对防范病毒的一波强操作,而最明显的行为,就是在网上和药店里疯狂扫货。从口罩、手套、抗病毒药物、消毒液、酒精到护目镜、防毒面具乃至全套的防护服。
其中,口罩无疑是最畅销也最脱销的物件。面对网上各种五花八门的口罩,许多人早已眼花缭乱,不知道该怎么选,N9001、N9501V……看着标记3M字样的口罩,甭管对错,果断出手。
然而,这样的选择到底对不对?
口罩都分哪些类别:
先解释一点,许多人在网上看到有N95和KN95之分,其实这只是两种不同国家执行标准,国内的口罩标准是KN,而N是美国标准,两者基本相差无几,如果N标准的口罩买不到,KN标准也是完全可以用的。
而最常见的口罩主要有3类: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普通棉纱口罩。
下面来看看三者的区别:
医用外科口罩
一般有三层,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舒适层,舒适层是一层纱布,佩戴时白色的纱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橡皮筋挂上双耳后捏紧金属片和鼻子贴合,抚平两颊,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留缝隙,医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挡70%的病原菌。
医用防护口罩(N95口罩)
常用的N95口罩分为两种,防生物口罩(蓝绿色),型号1860或9132;一种是防尘口罩(白色),型号8210。建议大家选择防生物的医用防护口罩,95口罩可以阻挡95%的病原菌。
棉纱口罩
主要以棉布、纱布、毛线、帆布及绒等为主要材料,但由于材质本身所限,阻挡病原菌通常不到50%。
通常来说,以防护、降低感染风险为目的,佩戴医用外科口罩、N95 口罩都可以。在露天场所、或者不与呼吸道患者近距离接触,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足够。但如果会接触疑似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则需要佩戴防生物的N95口罩,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护。
加V和不加V的区别是什么?
以3M口罩为例,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口罩型号数字的末段有带V和不带V,其实这就是呼吸阀的简称,专业术语叫冷流阀。冷流阀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潮湿空气聚集,保证口罩内侧干燥。
对于戴眼镜的小伙伴,在户外佩戴口罩时常常因为湿气让眼镜粘上一层白雾。而冷流阀则可以最大限度减小这一尴尬场面。
但是,冷流阀的使用在医护人员层面,常常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冷流阀是单向透气装置,虽然内部有过滤材料,但是只能保证外部飞沫无法进入口罩内侧,而口罩内侧的飞沫却可以通过口罩来到外部空间。
也就是说,如果只是为了自我防护,带冷流阀的口罩没问题,但如果自己已经是确诊传染病患者,为了他人安全,则不要佩戴此类口罩。
戴口罩选择什么场合
在医院,无论是看病还是探望病人,特别是在发热门诊或呼吸科等区域;冬季等传染病高发季节,以及商超、影院、火车站、飞机场等人员密集区;自身出现呼吸道疾病症状,如发热、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时;雾霾天气或在粉尘聚集的地方;
口罩应该怎么戴?
1、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
将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口罩上方带系于头顶中部,下方带系于颈后;再将双手指尖放在鼻夹上,根据鼻梁形状塑造鼻夹;检查口罩边缘是否与面部贴合。
2、医用防护口罩
单手托住防护口罩,将有鼻夹的一面背向外;再将防护口罩罩住鼻、口及下巴,鼻夹部位向上紧贴面部,并用另一只手将下方系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双耳下;再将上方系带拉至头顶中部,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上,从中间位置开始,用手指向内按鼻夹,并分别向两侧移动和按压,根据鼻梁的形状塑造鼻夹。
3、怎么摘口罩
切勿接触口罩前面(污染面),摘口罩时先解开下面的系带,再解开上面的系带;然后用手指捏住口罩的系带丢至医疗废物容器内,摘掉口罩后应洗手。
戴口罩的注意事项:
有效期
医用外科口罩有效期是三年,医用防护口罩有效期是五年,超过有效期后过滤效率及防护性能会降低,无法有效阻隔病毒病菌的感染。
佩戴前后要洗手
戴口罩前将双手洗净,避免碰触口罩内表面,使用中也尽量避免触摸口罩,摘口罩时尽量不要碰到口罩外部,以免细菌沾到手上,摘下后也要洗手。
不宜长期佩戴
为整日佩戴口罩,容易使鼻粘膜变脆弱,失去鼻腔原有生理功能,降低抵抗力,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建议长时间戴口罩。
医用口罩不用时妥善保存
为避免二次污染,一定要叠好放入清洁的自封袋中,并且将接触口鼻的一面朝里折好。
以上就是关于口罩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些技巧,大家都学会了吗?面对新冠疫情,大家切勿盲目操作,理智清醒的对待,才能确保自己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