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鲁甸两千多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发生的时候,蒋开鹏正在发愁他的冰箱。
农历6月,断续下了一个月的雨。鲁甸当地人管这叫透雨。透雨一来,免不了土地遭殃、道路塌方。这是苹果和花椒成熟的季节,与往年一样,天上的事情,叫人捉摸不透。
店老板蒋开鹏也眯着一只眼,观望着天气。这家伙习惯眯着一只眼,话不多,不笑的时候脸比天气还要阴沉。尽管刚过30岁,看上去却和店里40多岁的店长差不多年纪。他做的是家电生意,在鲁甸县城的文屏东路19号开了一家海尔专卖店,和同业的几家店铺挤在一起,这几年的生意还不错。但连续一个月的阴雨,让他的冰箱没卖出去几台,蒋开鹏的面目可不轻松。
办法也有。他将店前重新布置了一番,拉起了横幅和帐篷,等到8月上旬搞一场促销活动,销量没准能一下子上去。
变化令他意想不到。8月3日下午4点半,当他正站在库房门口,眯眼看着店员们理货时,地面突然一阵剧烈摇动。蒋开鹏吓得跑出库房,街上所有的车都拉开了报警器,四周是喊叫的人:
“地震啦!地震啦!”
声音传到蒋开鹏耳朵里,他脑子里冒出一个懊丧的想法:
“店里的货,完蛋了。”
2
地震并不让这里的人害怕。过去几十年,地震发生了近百次,1978年一场余震甚至动荡了一个星期。像对待伏旱与泥石流一样,这种没办法的事,当地人习惯了与之相处。
不过这一次,蒋开鹏还是吃了一惊。他站在路边,刚给家里打电话问过平安,昆明的朋友就第一时间向他电话通报了地震情况:6.5级,震中龙头山。震级可不低,后来的电视新闻说,这是本地两千年来遭遇的最大震级的地震。
蒋开鹏第一时间跑回了店里,检查了一下,店门口的招牌有些破损,好在货物完好无损。店里面站着七八个店员,除了40多岁的店长,全部是20出头的青年男女。一帮人没了主意,等着蒋开鹏开口。
蒋开鹏眯着眼睛考虑了一会儿,吩咐店员:“开上货车,去西门垭口。”西门垭口是鲁甸县城通往龙头山的必经隘口,震中的灾民应该会从那里下山,店里没事,当然要做点帮忙的事,蒋开鹏心想。
两辆130货车抵达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时间到了下午六点多,有4、5辆像他们一样的车停在那里,西门垭口竖起了禁止通行的告示,武警正跑步向山上进发,灾民则如蒋开鹏所想,三三五五陆续从山上下来。
“你要去哪里,我送你。”蒋开鹏迎上一个灾民,劈头就问。对方是个拿着锄头的农民,地震发生时,农活大概正做到一半。
年轻的店员们,也学着老板的样子,前去招徕下山的灾民,然后把他们拉到医院或是客运站。到后来,蒋开鹏也记不得总共拉了多少趟,倒是库房里多了几把锄头,恐怕是当时灾民慌忙中落下的。
这位店老板记得拉过一对夫妇,女人大着肚子,男人扶着女人走向山,步履沉重看上去要临盆了,店里的车赶紧将他们送到医院。不知道这个孕妇后来如何了,当时顾不上询问乘客姓名住址,这多少让他有些牵挂。那天,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他和店员们,在车里打起了盹。
第二天上午,一队军医看到货车上海尔专卖店的标志,找到蒋开鹏,问:
“有没有风扇和帐篷,天气太热,伤员需要。”
蒋开鹏派了个店员,从仓库里提了14台风扇、8顶帐篷、4台电视和几台饮水机,送去了军医驻扎的文屏镇第三小学。过了两天,蒋开鹏才意识到自己犯了疏忽,竟没有留下接收人的联系方式,这批货恐怕回不来了。
军医点的做法不知是否启发了他。蒋开鹏当天下午就在西门垭口的路旁,扎上了几顶帐篷,又从店里搬来了一台大屏幕电视,开始接收灾民并24小时播放灾情新闻。他从店老板变成了救助点的主事者。与此同时,他还把店门口广告显示屏上的文字换掉了,换成了“海尔捐款600万”的告示,与对面竞争对手“祈福鲁甸”之类的标语相比,蒋开鹏对自己的做法很是满意。
出乎他意料的是,当天下午,妻子突然说要跟随队伍去一趟震中。这支向震中进发的队伍是海尔昭通办事处组织的,队员自发买了一些能够手提肩扛的物资,徒步向20公里外的龙头山镇进发。妻子返回的时候,已是半夜,蒋开鹏关心地问:
“你吃饭了么?”
“没有吃。太惨了,尸体躺在路边,活着的人神情惶恐,大家不知道自己是否被抛弃了,每个人都哀求我们多留下一些物资。”
蒋开鹏眯着眼睛看着受惊的妻子。他还有另一个问题问她。
3
夏天即将过去,对卖冰箱和空调的人来说,等秋蝉声音下去,就算是到了一年年尾了。
蒋开鹏本来对这一年信心满满。连续三年销量增长,让他在去年把铺面从三间扩展到五间,又新招了4、5个员工。蒋开鹏可算不上精明的生意人,他卖货的价格不高也不算低,也没有什么得力的背景。但居然只用了6年就成为了鲁甸最有实力的家电经销商。这大概是他自信的来源。
最早不是这样。蒋开鹏一直以来的梦想是成为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从大学毕业开始,他就一直在海尔工作,从促销员、业务员,一直做到地区产品总监,看上去梦想不算遥远了。但不知怎的,妻子生下孩子后,他忽然决定在老家开一家店,做做小生意。这是2008年的事情。
一开始跟他干的只有弟弟和父亲。蒋开鹏的父亲,这个在鲁甸当地坪地营村开过杂货部的老人,当年以不卖假烟闻名村里,也因此成为三人中唯一拥有经商经验的人。开店的头三年,蒋开鹏并未全身心投入到店铺的管理中,在店铺父亲和弟弟的操持下,也像一个“家电杂货铺”,无论贵贱,什么都卖。
危机发生在2010年。按照协约,专卖店要完成海尔派给的销售指标,否则轻则失信,重则降级。这一年,蒋家的“家电杂货铺”并未达成指标,海尔昆明就在鲁甸又成立了一个综合店。趁着“家电下乡”、“节能补贴”这样的利好政策,国美和苏宁也陆续开到了鲁甸周边。蒋开鹏赶忙辞掉工作,回家接手了店铺,把店铺址从文屏东路23号搬到了相隔不远的19号。
他发现这是一家连快递员都不爱来的店铺。价格太贵,品类又杂,听说的人也不多,最重要的是,家电摆在店里,给人感觉冷冰冰的。蒋开鹏想办法做了不少墙体广告,引进了中高端电器,又在店里通电演示,最后还给员工每人印了名片,要求随货物发送,甚至愿意拿自己的货免费借给朋友使用。
没过两年,蒋开鹏的这套做法居然奏效了。他不仅自己开店零售经营,还把触角伸到了鲁甸周边的乡镇。给到他最重要支持的是龙头山镇。在这个鲁甸县最富裕的镇上,他亲手培养了一个从专门从自己这里进货的代理经销商。
令他郁闷的是,在地震发生后,这个经销商的电话打不通了,连续两天都没有找到人,会不会出事了?
“不清楚,在镇上没看到他。”妻子告诉蒋开鹏。
夏天就要过去了,没想到这个年尾,专卖店的生意还是出事了。真令人发愁,蒋开鹏心里这么想着。
4
鲁甸县城通往龙头山的公路最早是1966年修成的,而前两年,昭巧线修成,路况又改善了些。饶是如此,最窄处只容一车通行的山路依旧将人与世界阻隔起来。山路两旁生长着玉米、花椒树和仙人掌,靠近村镇的时候,能看到各种墙体广告,还有被泥水洗得发白的宣传标语,“别让娃放羊,让娃进学堂”、“众志成城打好‘普九’攻坚战”。如果站在山的另一边看对面,路更像是山的裂缝,不小心就透露出了土地与贫瘠抗争的故事。
县志上若说的没错,从1947年汽车首次经过鲁甸境内,过了近30年,路灯和柏油路面才成为这里的新鲜事。而宣告早已在大陆消灭的麻风病等流行病,直到1970年代末,依旧困扰着这里的乡村。“无灾不成年”,灾难好像比油盐更为真切。
蒋开鹏也生在本地的农户家,除了上面说的其父开杂货铺,他的母亲是个走乡里的赤脚医生。蒋开鹏从小跟着母亲,倒是深谙乡村里的情形。
地震发生第三天,8月5号一早,蒋开鹏就嘱咐店里4名店员拉上食品等物资,开着货车往震区进发。此时,交通管制已经开始,店员只好绕路从火德红乡开往龙头山。朝发夕回,一直到晚上两三点才发完物资。两个消息,也在这天晚上传到了蒋开鹏这里。
第一个消息是失踪的经销商终于联系上了,原来这家伙在震发后,带着小孩徒步走了几十里,一直从镇上赶回同处龙头山的父母家,家人都没事,但库放里面的货物不是被震坏就是被水淹了。这家伙的生意刚起步,赊了不少账,如此一来,算是倾家荡产了。
第二个消息是,海尔集团捐赠的价值100万的物资终于抵达鲁甸了。唯一的问题是无法立即发到灾民手里,还需要走民政局的接收流程。当晚,店里一个平常和气的小伙在电话中对集团派来的一位工作人员怒吼一通,倒让蒋开鹏吃了一小惊。
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店里这个小伙头天进入震区,答应了灾民,第二天再给他们送来紧缺的物资。一起应承下来的还有40多岁、老成稳重的店长。震前店长就感冒了,蒋开鹏第二天嘱咐其留守看店,店长却果断拒绝了蒋开鹏吩,带着昨日上山的伙计们,拉了些物资,驾车上山了。
蒋开鹏给他们每人发了一件集团制作的赈灾T恤,然后眯着眼睛看他们开车远走。店员们不再关心店里的生意,摇身像变了个人。灾难带来的改变,是否不止这些?
又一个更明显的变化是,店里的这些家伙,办法越来越多,“拦路抢劫”绝对算一个。遇到运送物资又因交通管制进不去震区的车辆,守在路口的店员,就会把车截下,让对方把物资让出来,自忖熟悉道路,要帮对方运输。靠这种方式,店里的运货车还真搞到了不少物资,远比店里购买的物资多。
看着店员们套着印着海尔logo的T恤,叉腰守在路口的模样,蒋开鹏不知是觉得得意还是好笑,这帮家伙哪有点赈灾英雄的模样?
5
蒋开鹏决定拉一些物资往震区深处,老板怎么能落在店员后面。可等他上山的时候,许多人已纷纷往下走了。地震的伤害比震级看上去严重,但似乎并未触及人们内心渐次升高的心理底线。人们早就度过了汶川地震的悲情年代,6.5级的地震大概只够报纸一日的头条。企业捐款变得谨慎,不知是吸取了作秀过多的教训,震区运送物资的企业车辆也比去年雅安的地震更加稀少和低调。
蒋开鹏更愿意相信,变数来自道路本身。这天是8月8日,地震发生后六天。蒋开鹏放下店里的生意,自购了蔬菜、大米、食盐和做饭用的炒锅和蒸锅,又把店员组织起来,一同驾车驶往龙头山上受灾的光明村分发物资。此前,蒋开鹏的店员告诉这位店老板,那里道路难走,还需要物资。
光明村上,物资发放顺利,但一条新消息令蒋开鹏纠结了起来。震区深处的朋友电话告诉他,通往龙头山八宝村的路刚刚被抢通,村里每户只存有两桶方便面,急缺物资。八宝道路崎岖遥远,路况也未知,要不要去?蒋开鹏征求了下店员的意见,没人反对。
临行时,蒋开鹏的店员再次用“拦路抢劫”的招数,说服了拉物资回乡的一位车主。车主慷慨的给了蒋开鹏一些米和油。等到蒋开鹏和店员们走出没多远,车主和家乡的亲人爆发了冲突,只听村里的老人不停高声责怪:
“你怎么能把东西分给别人。”
陆续运送上山的物资,好像并没有改变人们缺乏安全感的事实。这个令人不安的猜想不久将得到验证。
车一直开到夜里,月亮透出蒙蒙光亮,山里的夜显出灰白色,偶有狗叫传来,辨不清方向。蒋开鹏坐在货车箱里,和洋白菜、豆芽、黄花和青椒在一起,前方的路不能再走了。往八宝村去的公路再次塌方,路上遇到的争论是去往八宝村还是更远处的龙井村的志愿者,也不再言语了。拉着物资回程,车上的店员心有不甘,就拦在路上,见到摩托车就问,哪位是去八宝的。
等到了一辆开往八宝方向的摩托车,这位店老板试图向对方说明来意。对方的眼神中回应的是怀疑和不安,看样子担心叫乡亲下山领取物资,物资车却不见了。蒋开鹏尽力给他说了些安抚的话,目送他开走。
但是久等也不来,店员中开始出现愤怒的情绪。看着一辆辆摩托车开过,蒋开鹏突然在货车上挺起腰板,向过路的人问道:
“老乡你是哪里的?”
“你家里缺什么?”
接下来就是一袋米或油被驾到了对方的摩托车上。店员们重新活动了起来,看上去情绪也好了不少。憨胖的司机从火车里翻出黄瓜,不知谁又找到些酸梨子,也不加洗掇,店员们就在货车上嚼起水果,遇到来往缺物资的摩托,就送人家一袋米。来往几次,蒋开鹏突然想到了什么,站在货车上,对着来往接收物资的摩托车也不忘了打个广告:
“我们是海尔专卖店,在文屏东路19号哦。”
月亮被罩上一层薄纱的时候,从山上驶下了五辆摩托,蒋开鹏终于等到了来自八宝村的车队。他把货车上全部的米和油都抬到了摩托上,捆得满满当当。
货车上的专卖店终于打烊了,疲惫随着时间袭来,店员们已经累的不行,在车里躺了好一会儿。临近中元节,路边偶有烧黄纸的乡民,还有一些在帐篷边坐着的人,也无心搭理蒋开鹏返程的货车。
熟悉与不熟悉的生活,令店老板的妻子好奇起来:
“这些人为什么坐着不睡觉?”
“死怕了,不敢睡觉。”
说话的是40多岁的店长,他开着车驶过夜里黑暗的山路,车灯前方空洞而沉默。
蒋开鹏并没有跟他们同路,他坐在另一辆车里。在一个陡坡处,刹车失灵,差一点滑下山崖。
这个潮湿而又惊恐的夏天即将过去。在文屏东路19号海尔专卖店的生意也已开始继续。鲁甸的人们已经感觉到,一切正在恢复平静。
蒋开鹏突然想起来,他的冰箱,还有不少没卖出去。
(全文完)
用眼睛观察,用耳听,用手记录,用心与世界和解。你所经历的故事必定与我们不同,而我们要寻找的恰是你独一无二的讲述。我们是海尔新媒体,我们正在寻找最好的写作者,并邀请写作者记录这个时代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风貌。如果你的文章被海尔新媒体采用,你将收获一笔不错的稿费。我们承诺,绝不擅自删改文章,绝不拖欠稿费,因为我们相信,写作一定是一件事有尊严的事情。投稿邮箱为liqiangqiang@haier.com,也欢迎你留下联系方式,让我们能找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