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会有人抡起一把锤子,砸碎一些东西,让改变从缝隙中探出头来,大口呼吸,然后恣意生长。
这把锤子,是打破认知枷锁的勇气,是颠覆既有秩序的魄力,是以创新重塑文明的精神火种,是创造无限可能的轰鸣引擎。
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冰箱市场大火,品牌林立。万宝、雪花、香雪海等企业,规模都远超当时的海尔,但海尔人却对自身前途充满自信。
信心的缘起,是载入改革开放史册的经典印记——1985年的“砸冰箱”事件。
那一年,青岛电冰箱厂(海尔前身)的员工们抡起大锤,亲手砸碎了76台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的冰箱。
在“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的当时,这批冰箱根本不愁销路,而且对身处亏损,靠着借钱发工资的企业来说,76台冰箱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时任厂长的张瑞敏却对“砸砸砸”异常果决。在他看来,冰箱碎不碎不重要,砸碎员工的传统观念却无比重要。
“当他自己拿起铁锤,砸他自己生产的冰箱的事后,对他的心里冲击是非常大的:这是自己生产的产品,现在由自己亲手来把它砸坏,亲手销毁它。对于他来讲,今后从自己手里就不应该生产不好的产品。”
这是海尔第一次拎起大锤,创立“零缺陷”品牌的观念由此烙刻在海尔人的潜意识中,成为支撑海尔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
这一锤砸下去的脆响,在中国制造业绵延的厂房与流水线间荡开涟漪。是继续“规模崇拜”还是转向“质量取胜”?是沿用“经验主义”还是尝试“科学管理”?

大家边干边思索,当答案逐渐清晰时,中国制造业竞争力重构与管理革新的大门,也被轰然推开。
老话说“死店活人开”,同样一个店,两个不同的人开效果就不一样。有一批牢记质量至上,牢记用户永远是对的,牢记所有问题都出在自己身上的员工,海尔就能在工业化时代把“店”开活。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新的问题出现了。首当其冲的,就是在欧美历经百年验证,在中国刚刚扎根不久的经典管理模式,突然间变得不灵了。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强调把经验式管理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科学方法,让工厂管理从“人治”转向“制度治”;“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提出科层制,强调专业化分工、层级权威和非人格化决策;“企业管理之父”亨利·法约尔强调管理的五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系统构建企业的管理框架。这些模式相互交叉,确保了大规模制造的整齐划一、高效实施,让一切都看上去井然有序。
世纪初,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不仅被放大,更像烟花般绚烂多彩。能迅捷满足这些需求的颠覆者一下子不知道从哪冒了出来。他们打出一套套眼花缭乱的新拳法,让强壮的“大块头”成了活靶子,比如说柯达、宝丽来,再比如诺基亚、摩托罗拉。
醉心“卖产品”而无法及时洞察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森严的科层制与创新效率的背离、依赖“现金牛”业务而难放弃旧模式……成功的原因千千万,失败的原因却高度相似。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海尔想在混沌中建立起一种与用户零距离的新秩序。但在等级森严、感知钝化、反应迟缓的传统管理模式桎梏中,追求零距离的创新要么徘徊不前,要么沉寂无声。
于是,2005年,海尔第二次抡起了大锤。
这一次,海尔砸掉了12000多个中间管理层岗位,彻底砸碎了科层制,把自己从生产产品的企业转型为孵化创业的平台,80000多名员工“人人皆创客”,旨在创立“零距离”组织。
“人单合一”模式被正式提了出来。所谓“人”就是员工的价值,所谓“单”就是用户的价值,所谓“合一”,就是员工的价值体现在他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之中。在这种模式下,员工直接面对市场和用户,通过创造用户价值来实现自身价值的分享。

一个性感的口号在海尔口口相传:“人人都要成为自己的CEO”。员工不再是被动完成上级指令的“工具人”“执行人”,而是被赋予决策权、用人权、分配权,直接对用户需求负责的“自主人”。他们不再目光向上,而是努力向外张望——用户才是他们的上级和领导。他们在与用户的不断交互中观察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瞄准需求背后蕴藏的市场机会,主动“自组织”为4000多个小微企业。小微们要么单打独斗,但更多的是通过“链群合约”机制组成生态链群,围绕用户需求进行研发、生产、营销等协同合作,通过“用户付薪”机制(薪酬由用户评价决定)激励创新。
这个“以人的创造力为本”的新型管理模式,为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业带来了一场启蒙运动。
张瑞敏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海尔颠覆科层制,变成无数小微,小微再组成动态的生态链小微群。一个个链群就像一艘艘具有探险精神的“哥伦布号”,自己去寻找新大陆。每一艘“哥伦布号”还可以不断裂变出新的“哥伦布号”,继续寻找更新的大陆,把荒芜的新大陆建设成繁荣的生态。
路凯林2004年进入海尔,从一名基层业务员晋升到计算机事业部总经理。2014年,在“人单合一”创投机制激励下,他在“哥伦布号”上扬起“雷神科技”的旗子。直面市场,雷神科技创造出了小到键盘、鼠标、手柄,大到游戏本、台式机、显示器多款经典产品,发展为电竞的生态构建者,2022年成为北交所“电竞装备第一股”。
2025年,海尔高管们在短视频平台集体出道。其中科创板上市公司海尔生物的总经理刘占杰以一口网感十足的烟台普通话成功圈粉。这让很多人意外注意到,海尔竟然在大健康领域有了三家上市公司。刘占杰曾经是一名大学老师,加入海尔后化身创客,与伙伴们驾驶“哥伦布号”, 把中国的超低温存储产品送到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人单合一”让海尔在混沌中创造了有序。

海尔已经在全球大型家电零售量第一的位置上坐了16年。去年,海尔创造了创业40年来最好的业绩:全球收入4016亿元,增长8%;全球利润总额302亿元,增长13%。目前,拥有海尔智家、雷神科技、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莱士、新时达、汽车之家、众淼控股等8家上市公司和11家待上市公司。“哥伦布号”的冒险家们在家电业之外为海尔开拓出一块块新大陆,覆盖智慧住居生态、产业互联网生态、大健康产业生态三大核心赛道。
2016年6月,张瑞敏出现在美国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GE Appliances)总部,与500多位管理人员交流。其中一人追问,海尔将用什么办法来管理这家美国的老牌企业,“(当时)我说,我们首先要理清一个理念:我们合并之后,我不是你的领导,也不是你的上级。我们的领导和上级只有一个,就是用户。”
美国人似懂非懂,海尔人说干就干。
合并GE Appliances之后,海尔坚持不派管理人员,依靠“人单合一”开始改造管理模式。还是原来的人员,原来的设备,原来的厂房,GEA却走出了业绩停滞的泥沼,2018年,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家电公司,并实现扭亏为盈。2023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家电公司,8年来收入翻番。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日本三洋。在被海尔收购当年即实现扭亏为盈。海尔旗下的新西兰斐雪派克、意大利Candy在采用该模式后,市场份额及经营绩效也大幅提升。
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把“以人为本”作为底层逻辑的“人单合一”由此拥有强大的生命力。20年来,它如同一根巨藤,在一片片大陆上蔓延、扎根,长出新的枝干。眼下,全球已自发成立15个人单合一模式研究中心,75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万余家企业在学习人单合一模式,其中有8.2万家已成功复制。
如今,人类社会由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加速迈进。万物互联,连接无边界、智能无边界、产业无边界、应用无边界,“人单合一”又将发挥怎样的价值引领作用?

2025年9月19日,在“人单合一”正式提出20年周年的重要节点,第九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暨第二届零距离卓越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在全球400多位专家学者、跨国企业代表的注视下,海尔第三次抡起了大锤。
这一次,海尔要砸掉标签,创“零边界”生态。所谓标签,就是传统经典模式对企业的定义,诸如企业组织架构是什么、应该怎样管理,这些都是标签。之于海尔,就是围绕着“家电品牌”的运转逻辑。砸掉标签,就是要向生态品牌升级,创建适应物联网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曾对“人单合一”“零边界”做过详细阐述。
他认为,“零边界”首先体现在“体验的零边界”,即产品的边界被打破,通过产品间的互融互通,并依托“体验云”的支持,为用户提供零边界的场景体验,创造出终身用户。“体验零边界”的实现,则需要“生态的零边界”,生态的零边界即从1.0时代的“组织内部的链群合约”进化到2.0时代的“生态内的链群合约”。“生态内的链群合约”超越了组织自身,延展到了组织外部,是一种开放、无边界的生态型组织。在这种新的无边界组织形式下,生态内的外部企业成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分享的主体,它们不仅能够实现“参与各方都受益”正反馈循环,还能够产生蝴蝶效应,从0到1创造出新的物种,实现业务的指数级增长。
简单来说,就是用户、企业、生态方全部打破壁垒,每个人都参与,每个参与方都实现创新增值。
海尔旗下的世界500强企业海尔智家,为“零边界”做了一次有益的实践。“懒人洗衣机”是今年的“网红家电”。它缘起于网友的一次“分开洗内衣、外衣和袜子”的公开喊话。在后续1万多条网友讨论建议中,产品最终定稿。今年4月份,这款产品在国内一经上市,7天预约数达到了8.8万台,至今已交付超20万台。
在供给端,内有海尔全球10大研发中心在平台上协同研发,外有100多家生态方在平台共创。在用户的“催更”下,“懒人洗衣洗鞋机”、“懒人洗”烘干组合陆续推出,各方的深度共创正让“懒人系列”向冰箱、空调、厨电等全品类套系进化。
此时此刻,“懒人洗衣机”仍在迭代。它即将出现在东南亚,欧洲市场也在翘首以待。新的需求将被提出,新的参与者将进入到这个生态中来,这些身影交织成网,勾勒出一个新时代的轮廓——在这里,谁都不是孤岛,而是生态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创新不是独舞,而是千万人共同书写的诗篇。
四十年间,三“砸”三“创”。物联网大潮漫过堤岸,阳光把远行者的身影拉长。历史从不为答案停留,它只会奖励那些执着于永恒追问的人们。